“脱手脱眼”的智能驾驶我们何时实现?
不少代表委员都围绕加速推动智能驾驶建言献策。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要快速推进无人驾驶汽车全国性测试验证,力争2026年实现高速公路无人驾驶、城市无人驾驶等功能的量产应用,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优质的用车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透露,广汽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开展L3无人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车企之一,并计划今年实现量产;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2024年小鹏汽车率先量产并交付了端到端的无人驾驶,2025年正在探索加速落地L3级别的无人驾驶,2026年期望探索停车场L4级别无人驾驶。
那么,L2级与L3级智能驾驶究竟有何区别?从本质上来讲,L2级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车辆具备部分自动化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辅助等,但驾驶员依旧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控制;而L3级则实现了“脱眼脱手”的飞跃,在特定条件下,系统可完全接管驾驶任务,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汽车真正由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
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已达55.7%,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65%。L2级智能驾驶的广泛应用,为向L3级迈进奠定了基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L3级智能驾驶的“普及”之路并非坦途,无论是市场、消费者,还是企业,都需要一个逐步接受、持续提升的过程。
从法规上来看,目前L3级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使得车企在推广时有所顾虑,消费的人在使用时也心存担忧;从行业标准上看,当前行业内的智能驾驶产品在功能定义、安全性能、人机交互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亟待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自动驾驶标准;从配套保障来看,目前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处于空白状态,保险公司对于如何评估L3智能驾驶车辆的风险,仍缺乏成熟的体系和数据支撑;从车企而言,实现L3级智能驾驶的大规模普及,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仍需克服传感器精度、数据处理能力等技术难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目前高阶智驾汽车的价格仍比较高昂,驾驶员也需要克服将驾驶权交给人工智能的本能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