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驾驶即将“狂飙”
在今年4月的上海汽车展上,中国车企向世界传达一个信号:“我们要为未来制造汽车,电动化、联网化、自动化就是未来。”
自动驾驶汽车慢慢的变成了厂商的宣传重点,这些汽车更像手机,它们配备超级快充技术、面部识别系统和无人驾驶功能。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已确定进入所谓的“ChatGPT时刻”,也就是突破性技术迎来关键转折点,即将成为主流,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也处在全球领先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比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都要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出售的新车将有20%搭载无人驾驶技术,70%将配备先进辅助驾驶技术。
百度、小鹏正在将无人驾驶汽车推向市场,它们普遍搭载ADAS,可以融合摄像头、雷达及其它传感器数据,虽然系统还不能够实现完全自主驾驶,但为未来进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已经有五家企业运营着23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覆盖30个城市。而在美国,只有Waymo运营着700辆同类汽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不久前在微博上表示,乾崑智驾搭载量正式突破100万。
目前乾崑智驾已经应用于20多款车型,它们的定价介于15-100万人民币之间。其中最贵的是尊界S800,由华为与江淮联合打造。
百度Apollo Go已经在1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比如,2024年百度在武汉投入500辆汽车。几天前,百度智驾汽车进入香港东涌,虽然只有10辆,但覆盖20条街道。百度发言人表示:“自去年在香港的测试以来,Apollo Go在各种道路场景中表现一直很稳定,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20,000公里。”
目前百度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部署了300辆无人驾驶汽车,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将数量增加到1000辆。
还有文远知行,上个月它刚刚在沙特获得运营许可,除了中国和沙特,还在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美国拿到许可证。
沙特在利雅得设立试点区域,合作者包括Uber、沙特本地企业Ai Driver。文远知行试点项目覆盖King Khalid国际机场、利雅得关键区域。按照预计,2025年之前文远知行、Uber将会推出完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除了汽车本身,中国还在持续提升AI芯片自主性。按照规划,上海要求在2027年之前让70%的数据中心芯片实现国产化,北京更激进,要求在同一年实现100%国产化。
Momenta正在测试智驾芯片,性能与英伟达同类芯片相当,研发人员来自OPPO。据报道,Momenta得到了奔驰、通用和上汽的支持,相关车型将会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上市。
对于中国来说,无人驾驶像电动汽车一样,慢慢的变成了国家战略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相继设立试点区域,提供研发补贴,加快审批流程,它们还将部分道路设定为无人驾驶可行路线。
再看美国,各州的监管环境参差不齐,创新几乎全部由私营企业驱动,部署和测试时间太长,进程缓慢。
汽车行业咨询机构Automobility的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认为,与传统汽车不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嵌入数字连接环境,高度依赖高速通信、智能交通信号、充电桩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Bill Russo称:“在中国,我可以开车直达海拔15000英尺的偏远山区,那里依然有信号。而在美国内华达州Reno,也就是我所在的地方,在很多地方开车时还是会失去连接。”
因为有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持,中国科技公司可以轻松跨入自动驾驶市场。美国不一样,除了谷歌和特斯拉,没有其它企业涉足无人驾驶领域,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华为却已将它视为支柱业务。
华为拥有自己的自动驾驶软件和智能驾驶舱,阿里巴巴与小鹏合作,建立数据中心,存储驾驶数据。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还有一个优势:汽车可以直接对接消费者数字生活。中国已经构建一个庞大的系统,打通了无数数据平台,将交通流量模式和行人行为数据全部纳入其中。
海量数据带来强大的“飞轮效应”,路上的汽车越多,数据越多,公司能够不断优化模型、提升性能,最终消费者信心增强,形成不断进化的完美闭环。
在美国,私家车比例超过90%,中国只有40%。无人驾驶创造价值并非通过私人汽车实现,主要还是网约车、配送车、物流车,它们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实现规模化应用。还有,中国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为无人驾驶物流车和卡车创造了巨大需求。
面对无人驾驶技术,中国公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无人驾驶全球领先,但目前所有上路的消费级汽车均低于L4级别,意味着仍需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介入。
咨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董事总经理Tu Le认为,由于出现过一些事故,监管部门已经要求无人驾驶企业淡化智能驾驶功能,行业增长可能过于激进,在消费者教育和认知环节确实需要补课。
美国无人驾驶汽车同样存在安全争议,但安全争议主要在法庭个案审理中解决,而非通过全国立法。例如,本月初佛罗里达州陪审团裁定特斯拉对2019年一起无人驾驶致死事故承担部分责任,需向遇难者赔偿2.43亿美元。
尽管监管收紧,中国无人驾驶市场并未放缓步伐,监管机构的目标是在2026年前恢复L3审批。
除了本国市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将业务拓展至东南亚、欧洲和中东。例如,文远知行与优步合作在阿联酋推广无人驾驶,今年7月新加坡推出无人驾驶巴士车队,百度阿波罗已在迪拜和阿布扎比部署无人出租车。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表示,在发达市场,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速度将加快,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8%跃升至2030年的28%。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汽车行业分析师Tim Hsiao认为:“五年后全球出售的汽车中可能有四分之一会配备智能驾驶技术,现在仅为八分之一。”
这一变化将为汽车制造商、硬件和软件公司创造2000亿美元的市场机遇。到了2035年,数字可能会飙升至3000亿至4000亿美元。
Tim Hsiao指出:“车企和一些科技巨头不仅想颠覆汽车市场,更致力于重塑出行方式、车辆交互模式和用户服务模式,车企寻求将乘客日常生活中的更多时间转化为收益,一系列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报告重点谈到中国无人驾驶市场,到2030年,中国约60%的新乘用车将配备智能驾驶功能,预计销量将从2025年的600万辆攀升至1500万辆。
Tim Hsiao表示:“到2030年,中国在智能驾驶市场的全球销量占比有望达到一半。”这里所说的智能驾驶并不是完全无人驾驶。
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5年,完全无人驾驶将占据中国出租车及网约车总量的8%,总计达36万辆;其中约三分之一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主要城市。
分析师Adam Jonas指出:“数据和事实表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人驾驶能大大降低事故频率和碰撞严重程度,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已基本解决。下一阶段的挑战主要在于建立人机协同驾驶信任体系,确保高质量共驾体验。”
硬件与软件成本下降是无人驾驶普及的关键动力。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供应链正与全球车企合作,逐步降低成本。摩根士丹利预测,如果积极加强合作,2030年自动驾驶渗透率可达36%,对应3600万辆汽车;如果合作不积极,渗透率也可达20%,销量约1800万辆。
Adam Jonas说:“多方合作正在兴起,新兴市场提供硬件与本地数据,全球车企贡献算法与算力,普及速度将取决于全球车企的选择,要看企业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减少相关成本。”
【2025免费新年礼】:了解最新科技趋势变化分析、行业内部的独家见解、定期的互动讨论和知识分享、与行业专家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领取100份AI科技商业研报合集,加群一同探讨与成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