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定西日报·安全天地》速览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缘与西秦岭末端过渡带,特殊的地理天气特征情况使其成为我省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定西市坚持将精准预警、科学防控、群众路线贯穿防汛工作始终,通过强化责任、排查隐患、优化机制等举措,全方位筑牢防汛减灾屏障。
在责任落实上,将防汛准备、监测预警、灾害应对等关键环节细化为14项重点任务,形成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人员转移等“六张清单”,挂图作战推进落实。梳理14个部门72条职责清单,构建“四级包保”责任体系,明确2.4万名村社责任人及重点河段、水库等“双责任人”并公示接受监督。同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确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在隐患排查方面,明确“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流程,组建120个排查组,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踏查+专业检验测试”方式,对1490处监测站点、139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6座水库、175条小流域、410座淤地坝、2664公里交通线公里排水管网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累计整治隐患1018条,已整改972条,剩余46条纳入台账跟踪整改销号。
为实现精准响应,定西市全面实施“1263”精细化“叫应叫醒”和避险转移机制,提前12小时、6小时、3小时递进式精准预报预警和转移部署。督促应急、气象、水务等部门全覆盖检修监测站点1490个,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入汛后全市组织风险研判4次,会商雨情64次,发布预警35期。在岷县“7·22”、临洮“8·7”强降雨中,岷县通过该机制成功转移群众465人、临洮避险转移群众1197人,实现“预警——响应——转移——安置”全链条高效联动。
在物资保障上,构建“专业+社会+基层”救援体系,组建448人的9支行业专业队伍、177人的8支社会队伍、4921人的120支乡镇基层队伍,配备89类5000多件装备。按标准建设431个镇村应急物资储备室,储备33万件物资,设立830个应急避难场所,与2005台大型机械签订调用协议。全市122个乡镇修订应急预案,累计向切坡建房户、临水临崖农户发放《临灾避险告知书》2.6万份,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演练4270次,参演11.2万人次,基层应急能力持续提升。
在应急调度方面,市县两级设立应急指挥部,接入重点风险隐患部位2800余路视频信号,配备153部370MHz手持终端、145台可视化桌面调度终端、196台卫星电线套重点场所音柱广播,构建立体通信网。汛期实行每日调度,对降雨量超20mm区域强化监测,对野外施工区等风险区预设分流沟渠、清理淤堵,通过“平台+现场”指挥实现预警信息“接收——研判——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宣传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线上依托定西电视台《应急时刻》栏目刊播防汛避险常识5期,制作短视频20条,在各类媒体、大型广场户外大屏、电梯视频窗口等平台播放量超20万次;线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在乡镇应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等场所张贴应急宣传海报5万张,深入超市、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单10万份,开展“防汛宣传进万家”活动覆盖20多万户,有效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贾 晋)
2025年,定西市应急管理局以打造实战化应急指挥体系为目标,立足“三抓三化”工作思路,着力建强市、县、乡三级应急指挥部,不断的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抓体制建设,推动指挥体系一体化。以推动指挥体系一体化为核心,印发《定西市应急指挥部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挥部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架构和主要任务,为各级应急指挥部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目前,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会议系统同步建成,配备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指挥场所、设施设备等软硬件,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指令传达高效畅通。
抓信息共享,推动信息报送规范化。整合水务、交通、住建、消防、气象、自然资源、林草等多部门视频监控2200余路,录入796家企业监控数据,实现重点领域动态监测全覆盖。开发“定西应急”移动端APP,集成事故上报、指令接收、现场处置反馈、终端定位、音视频通话等功能,支持突发事件“文字+图片+视频”一键上报。同时与电信、消防、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建立数据通信保障与共享协同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
抓通信保障,推动指挥能力信息化。依托市协同应急指挥融合系统,联动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静中通、动中通应急通信车辆,搭建同屏卫星传输链路,实现音视频“点对点”实时回传。为市直涉灾涉安部门和县区乡镇配置196部卫星电线MHz多模智能终端、131个天通猫、148套小鱼会议终端及20架无人机,确保在断网、断电、断路“三断”极端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与前方指挥部能连得上、看得见、听得清、调得动。(刘瑞娜)
入汛以来,陇西县碧岩镇紧盯防汛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三强化一完善”工作法,全方面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压实防汛“责任链”。碧岩镇多次召开防汛减灾工作会议,深入分析防汛形势,统筹部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安排专人动态监测辖区雨情、水情变化,确保防汛指令传达“零延迟”、指挥调度“高效率”。
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扎紧安全“防护栏”。该镇严格遵循“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要求,持续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排查重点聚焦裂缝扩张、边坡坍塌、土质松动等险情征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点开展拉网式检查,确保隐患排查无死角、无遗漏,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及时整改。
强化应急能力建设,锻造救援“实战力”。针对全镇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并且开展防汛及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安置演练11场次,实现隐患点演练全覆盖。按照“分类管理、动态补充”原则,在各村规范设立防汛物资库,储备沙袋、铁锹、强光手电等关键物资,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按时进行检查补充,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强化避险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护力”。开展“线上+线下”防灾宣传,线上依托公众号、微信工作群推送天气预报和防汛常识;线下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面对面讲解洪涝灾害危害、避险自救方法及汛期需要注意的几点。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王馨悦)
针对全县工贸公司数多,尤其是“厂中厂”、小散乱等小微企业存在安全管理能力弱、责任落实不到位、本质安全水平低等明显问题,今年以来,临洮县应急管理局结合“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及“干部职员应急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推出联系服务机制,全力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升级。
该局精心制定《应急局干部职员联系服务企业安全生产行动方案》,对县内所有正常生产的97家工贸企业组织“全覆盖、一对一”联系服务。围绕企业安全生产核心需求,从9个关键方面列出详细检查服务事项清单,包括开展普法宣传、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作业环境、抓实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辨识安全风险、排查安全风险隐患、核实企业及人员资质证照、开展应急演练等,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清晰指引。
自行动开展以来,工作人员迅速与所有企业建立联系,督促企业对照排查清单深入开展自查自改。通过“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已对47家公司进行现场指导服务,精准排查出各类隐患问题515条。经过集中攻坚整改,目前447条隐患已整改到位,剩余68条正在按整改方案有序推进,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此次联系服务行动,不仅强化了“事前预防”的安全生产治理理念,更通过实战锻炼提升了干部职员的监管服务能力。企业在专业指导下,安全责任体系更健全、管理制度更完善、风险防控更精准,本质安全水平得到一定效果提高,确保全县工贸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秦黎平)
今年以来,漳县聚焦“平战结合、防救并重”原则,通过做到“七个到位”,切实筑牢防汛减灾“防线”。
责任体系建设到位。建立山洪灾害防御四级包抓责任体系和“三长三员”网格化体系,设置一、二、三级网格长971人,监管员、宣传员、信息员1417人,持续发挥“吹哨人”作用,做到无盲区、全覆盖、无死角。
预警响应迅速到位。每次省市预警信息发布后,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应急广播、传真等方式,及时转发预警信息,严格落实“1263”精细化“叫应叫醒”和精准化避险转移工作机制,确保应急转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风险会商研判到位。在强降雨关键时段,组织应急、水务、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强化风险会商研判,形成清单化工作指令,提前向社会发布,指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应对。
应急指挥调度到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协调应急、水务、气象等部门,加强应急调度,通过“小鱼易连”、电话连线等方式来进行点对点视频调度,确保遇到突发紧急状况时,做到应急指挥“行动快、连得上、处置早”。
应急实战演练到位。漳县于7月10日之前组织各乡镇开展防汛专项应急演练160场次,广大群众熟练掌握“叫应叫醒”、避险转移程序,确保预警响应时“撤得快、方向对、安得稳”。
救援队伍组建到位。组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26支、2810人,其中综合性救援队伍1支,乡镇应急救援队伍13支、行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12支,配备必要的救生衣、铁锹、破拆工具等应急救援器材。
应急物资储备到位。全县现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县级2处、乡村148处,配备各类应急物资43种4.2万余件。(李应祥)
今年以来,岷县应急管理局以“信息科技+县、乡、村”三级联动为核心,全方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构建起高效的防灾减灾链条。
坚持高效协同,打造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细化落实“1263”“叫应叫醒”和避险转移机制。依托县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集成卫星云图、山洪预警等功能,整合接入7个在线路监控视频,覆盖重点河沟道、物资库房、林区草场等关键区域,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控和隐患早处置。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稳定运行,智慧应急平台录入应急预案602个、应急队伍416支、避难场所437处,夯实指挥基础。
坚持科技赋能,健全多层次支撑保障体系。投入148万元建成覆盖372个行政村的应急视频调度系统,保障雨情汛情等信息快速传递。建成370MHz应急通信基站1处,配备对讲机23部;为乡镇及重点部门配发卫星电线部,确保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建成18个乡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相互连通;依托省级项目建成应急叫应终端319个,为基层应急添力。
坚持机制牵引,形成全过程灾害应对体系。制定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常态与非常态下值班备勤职责;严格落实信息报送规范,重大灾害信息1小时内报送,关键时期组织联合会商研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警发布体系。
近年来,岷县通过三级联动模式,整合多方职责,建强基层队伍,成功应对多次洪涝灾害,安全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实现“零伤亡”,有效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梁莹萍)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涵盖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类型。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四部分构成。依据灾害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形态趋势,预警信号级别由低到高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很严重的程度。另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以及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号。
当看到蓝色预警信号时,一般要提前做好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黄色则除了做好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外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当看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要积极做好应急工作和防灾抗灾抢险工作。
暴雨红色预警信息提示是最高级别的,要十分重视,积极准备,立即采取避险措施,听从应急指挥转移至安全地区,不在降雨集中期和过后一段时间内前往山区等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不进入河道、城市地势低洼区,远离城市内涝中断裂的电线、排水管道等。
“快”:发现危险或接到预警信息,要毫不犹豫、立即撤离,切勿贪恋财物;不要在低洼处停留,别妄图步行或驾车通过漫水的道路、桥梁,因为水深难以准确判断,另外水势随时有可能发生突变;车辆如进水熄火无法启动,要果断弃车,立即转移。
“高”:若处于低洼地带,应第一时间向屋顶、山坡、坚固的高层建筑等地势高的地方转移;切记应该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坡体的两侧高地方向挪动,绝对不能顺溪河沟谷上下游、滑坡体的滑动方向逃生。
“避”:要远离广告牌、电线杆、路灯、围墙、老旧房屋等,防止被冲倒砸伤或受到触电伤害;要避开陡坡等区域,避免突然发生垮塌;要绕开树木、杂物等漂浮物,避免被撞击或卷入水中。
“稳”:如果被困,要保持冷静,及时利用通讯设备求救,并寻找坚固物体固定身体,避免被洪水冲走;如不慎落水要尽量抓住身边的树枝、木板等漂浮物,尽可能向岸边靠近。
山体崩塌滑坡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岩石开裂或摩擦声音、山坡或陡崖上出现碎石掉落,土块坍塌等现象,山坡中上部出现大量裂缝,斜坡前部出现鼓包、顺斜坡的裂缝和浑浊水流,山坡上的树木发生倾斜,房子的地基下沉、墙体倾斜、裂缝逐渐加宽加深,有时动物也会表现异常等。沟道泥石流出现前,水流量可能突然增大,或沟道流水突然大幅度减少、水体变浑甚至断流。如果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可能预示着大规模泥石流即将来临。
当遭遇山体滑坡或沟道泥石流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向滑坡泥石流方向的两侧高地逃离,不能沿滑坡运动或泥石流流动方向逃生。当无法逃离时,可迅速抱住身边的大树等固定物体,或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滑坡停止后,应继续待在安全区域,不要返回灾害区搜挖财物,避免二次遇险。
游客到山地丘陵区域游览休闲,要提前了解沿途和目的地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住宿或露营要选择高地,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勤观察、早发现。留心观察旁边的环境,比如山坡、房子是不是出现裂缝、石块掉落,是否有动物异常、树木歪斜、泉水变浑、沟溪断流或突然流量增大,甚至传来轰隆隆的闷响声等异常前兆现象。
接警报、快逃生。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预警响应信息信号,注意了解交流居住地和游览休闲地区的具体防灾要求,做好撤离行动准备。
听指挥、保平安。听从当地工作人员指挥,除事先准备好的应急用品外,别贪图财物,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地质灾害危险区。撤离至安全地带(场所)后,注意掌握地方发布的动态信息。在预警响应解除以前,不可擅自前往地质灾害危险区或发生区。
自然水体很复杂,不论是平静水域还是急流复杂水域,其水流、深度、水下障碍物等,都蕴含着很大风险。平静水域往往并不平静,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贸然下水,增加溺水风险,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溺水事故都发生在水库、湖泊等平静水域。在不清楚风险底数的情况下,贸然涉水不可取。
如果不慎落水,首先要镇定,尽可能的避免挣扎慌乱,如果身边有瓶子、背包等物品,可放置于胸前,双手握持,身体呈仰姿漂浮于水中,把口鼻露出水面,胸腔吸气,小口呼吸,等待救援,状态稳定后,可以试着双腿蹬水向岸边靠近,或者呼喊求救。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在身边没有专业救援人员的情况下,建议我们大家第一时间寻找竹竿、绳索、木块甚至空矿泉水瓶子,通过延伸递物或者投掷的方式抛向溺水者,并且大声呼喊,引导溺水者抓住抛投物。现在很多河边湖边都有水域救生箱,里面有绳索、救生圈、竹竿等,都可通过起来。
很多溺水者在水中有一定的移动能力,离岸边也不远,但由于溺水慌乱挣扎,分辨不清靠岸方向,岸上的呼喊引导可以轻松又有效帮助溺水者稳住心神、辨清方向,慢慢向岸边靠近。(来源:国家应急科普宣传)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或发布的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员工曝被摊派20盒月饼销售任务,卖不掉自己贴钱买,涉事公司:有销售目标很正常,没有强制
京东外卖:为全职骑手免费配置红斗篷雨衣,防水指数超20000mmH2O,在骑行时形成隐形风道,持续保持体感干爽
跨越3000公里,她带着户口去边疆支教,一待20多年……(记者:侯帮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