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智驾事故责任认定与其判定对错不如达成契约
随即,奇瑞跟进,计划将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5万元级别的车型;吉利跟进,官宣3月初推出AI智能化战略;长安跟进,宣布了其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
虽然推送的还只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不是能轻松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的FSD,但依然被认作是FSD入华前的序章。
然而,当L3级还是智驾技术冗余的最新标准时,全民智驾的狂欢更像是看一部偶像剧带来的情绪价值,一旦将剧情完全生活化,可能就会对自己,对别人都造成极大的困扰。
当智能驾驶这个词组的中间必须加上法律强制性要求的“辅助”两个字时,一场关乎责任认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戏,正徐徐拉开大幕。
去年12月,网传小鹏汽车在一起无人驾驶致死案中,被法院最终判决车企承担70%责任。
彼时,这则消息甚至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因为一旦消息坐实,这将是中国汽车市场有无人驾驶概念以来,车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第一案,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辆特斯拉轿车以11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一辆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特斯拉轿车当场损坏,司机不幸身亡。
从现行法条来看,问题似乎不应该如此复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第七十三条,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或事故的责任,通常应由驾驶员承担。
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显得慎之又慎,并深刻地领悟了法条中“通常”二字的含义。即,既然有通常,那就有不通常的可能性存在。
法律界一致认为,如果事故的原因是智能驾驶系统的缺陷或故障,那么提供系统的厂商应该承担对应的责任。
厂商有义务确保系统在任何正常使用场景下安全可靠。如果系统本身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误判、没办法识别特定路况等,导致了事故,那就是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提供产品的厂商为啥不负责?
但另一方面,车主或驾驶员也是关键责任方。即便使用了智能驾驶,驾驶员仍然需要对行驶安全负责。
在系统开启状态下,车主如果放松警惕,做了其他与驾驶车辆无关的事情,那么车主或者驾驶员就需要承担责任。
上述这一段看起来颇有道理的分析,直白讲,更像是决定脑袋的说辞。就看你在厂商和消费的人之间,坐在哪一边,从而决定了你发言的倾向性。
消费者选择购买了带有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产品,不就为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少对汽车人为操控的时间和强度吗?
那么,如果有智驾和没有智驾对驾驶者没有区别,目前推广智驾的意义何在?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何在?
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在全力维护消费者权益时,它发现了自己竟然在一个复杂的空间内,与多部法律产生了交集。但其他法律文本却回答它,我们也是老兵遇到了新情况。
比如,《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产品缺陷标准,在智能驾驶时代面临解构困境。
当自动驾驶系统因深度学习产生不可预测的决策路径,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缺陷与制造缺陷边界正在消融。
据美国NHTSA(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Autopilot的16次调查显示,62%的事故涉及系统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失败,这种算法缺陷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产品缺陷,亟待立法层面的重新诠释。
又如,有有关数据统计的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共进行432次OTA升级,其中38%涉及无人驾驶模块。
某新势力车企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算法升级导致制动距离异常,这种动态迭代中的产品责任,使《民法典》1206条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面临时空维度的扩展挑战。
再如,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中心的案例库显示,87%的无人驾驶事故涉及多源传感器数据冲突。
当事故原因深埋于高达300TB的行驶数据中,车企的数据解释义务与用户的知情权边界,需要新的程序法规则来界定。
至少,当行车数据涉及地理信息安全,车企的数据保管责任与公共安全利益的平衡,需要构建符合《数据安全法》的新型治理架构。
这不仅关乎每起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赔偿金额,更涉及人类在技术革命中的自我定位。
行业预计,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总量将达到2.59亿辆,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约75.6%。
在2024年11月14日中午至11月15日凌晨,至少70多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反应,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而发生车辆撞击、剐蹭事故。
并进一步表示,将由小米官方承担所有维修费用,维修期间每天提供1500个小米积分(价值150元)补贴,作为维修期间的出行补贴。
近年来,一些车企为增强花了钱的人智驾系统的信心,推出了“智驾险”来赔偿消费的人在智驾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例如,小鹏汽车计划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
但在我们寄望随着L3级正式到来,法律就此针对性的修订之前。消费的人在智驾问题上,对自身最大的保护就是秉持“不信任”的态度。
至于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正真看到司机小憩,甚至车内烫火锅、玩扑克牌的小视频,更是对自己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然,我们也不要去纠结于法律本身。能确定地说,在目前L2级及以下辅助驾驶全面上车的前提下,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
在浙江宁波的案例中,孙某酒后开启辅助驾驶系统后未接管车辆导致事故,法院认定其危险驾驶罪成立,需承担主要责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作为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和索赔权。若车企虚假、夸大宣传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可追究其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将所有关于此的宣传信息形成合约条款,或者保留车商的宣传资料。越详细越好。
但依然是证据最重要,包括事故现场记录、车辆数据(如行车日志、系统状态)、购车合同及宣传资料等。
或许过程很繁琐,但每一位消费者依法争取到合法权益,都是科技文明进步的一小步。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人机共生实验室,科学家正在训练神经网络理解“合理谨慎”的法律概念。
这个充满隐喻的研究方向揭示:智能驾驶责任体系的终极答案,不在于精确划分人机权责比例,而在于构建具有自省能力的责任生态系统。
当冰冷的智驾事故数据输入到这套责任生态系统中,系统会给出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结果;当责任认定从归咎走向共建,人类或许能在钢铁与代码的碰撞中,书写出新的文明契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诸神黄昏!库里哈登先后50+ NBA历史首次两名35岁以上球员轰50+!
韩路用100克金子做了一个are you OK气门嘴!网友:太喜庆好喜欢
湖南这对父子自制机器人,外交部发言人点赞:“这完全是科幻大片中的情节!”
北控加时险胜浙江:余嘉豪25+24 里勒46+8+8约克48+10+11+10三分
15分大逆转!深圳男篮险胜江苏,贺希宁30+9周鹏19+4,威姆斯全能